圜道

安仁建川博物馆聚落是2004年中国建筑界最具影响力的事件。规划设计由张永和与刘家琨合作完成,将“抗日战争”,“文革艺术品”和“民俗”3个主题博物馆拆成20个分馆,邀请20位知名建筑师对包含商业、居住、博物馆内容的街坊组团分别进行设计,期望在严格的规划条例下自然取得多样性和展览性,集合历史文物和当代事件的吸引力。
ToBe主持了其中笔筒馆的设计。

相对于其它馆区,笔筒馆气质平和,精致淡雅。

博物馆的空间造型源于对笔筒特征的认知。笔筒既具有实用性,又有艺术观赏性。对于这两个特性的表述,主导了博物馆路径与中心的设置。

+  中心
笔筒是文房用品之一,它具有盛放毛笔的功用。作为器皿的笔筒,与建筑类似,它的功能性在于其四壁围合的“空”间。中心——二层水池的营造正是基于这一概念。褐色陶质墙面的营造表现了器皿的物质性,水的引入却使“空”的意象得以强化。一个盛满水的器皿。它既表达了空间的功用,使人们开始关注始终被忽略的空间,同时也较好地诠释了空间的非物质性特征。

+  路径
如今,笔筒的艺术欣赏价值往往已经超过其实用价值。由于笔筒体积与形状的限定,决定了笔筒的把玩是随着手的摩挲、转动,视线呈盘旋往复的回环活动,具有明显的圜道特征。与传统的书法、国画不同,人们不可能一眼看到艺术品的全貌,它总是以片段的形式出现,却是由于记忆的连续性,最终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印像。基于这一特征,确立了博物馆中围绕中心的环形路径。在这一路径中,人们总是在不停地接近,不断地发现,许多似曾熟悉的片段总以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新的姿态,空间的意义也在逐渐变得清晰。

+  序列
   竹林。入口小院、展厅、水院、廊桥……明暗相间的庭院意像。侧向的入口。

   窄长的水院。深色的侧壁,静静滑落的水面。远处的廊桥。

   跨越水面的廊桥。回望水院。阳光绿地。

   晦暗的楼梯间。宽阔的水面。贯穿空间,暗示底层展厅。